• Home
  • 樂居綠生活(一)回歸初心

樂居綠生活(一)回歸初心

2016-04-08

告別了富麗堂皇,也不與綠建築標章捉迷藏,把目光放在大地一角的有機建築,屋主及建造者以發自心底的聲音,與Cathy Chiang分享了對生活的渴望、以及對環境最真摯的關懷。By Cathy Chiang on Apr 08, 2016

半畝塘《若山》的後院。(攝影 / Thomas K.)

常常有人問這麼一句話,如何定義台灣的豪宅?常年接觸金字塔頂端族群,慣有的認知總不外乎卓越的地段、大坪數空間、細緻的工法等等。而台灣的豪宅建築文化,更是講究壯闊驚麗的外觀以及高科技的硬體,然而回歸到家宅的居住思維,突然發現這些都不重要,能讓靈魂高歌的,其實關乎「人」與「心」。 
適逢四月環保月地球日,幾番低迴尋思下,究竟有什麼居住環境,具備著令人感動的元素、符合環保綠主張、又能傳達真切的生活感?在豪宅園藝業者引薦下,指標朝向了半畝塘建設團隊。忍不住問了句,為什麼是半畝塘?為什麼不是某某建設,或是叉叉建設,怎麼不是位在台北。這位業者朋友則簡單的回答,「理念!」

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所設計的Spun陀螺椅。(攝影/Thomas K.)

也是這簡簡單單的二字,引領著來到了高科技精英群聚的竹北高鐵區,走入了若山的空間氛圍。甫一入門,便被露台美景所攫獲,英國鬼才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所設計的Spun陀螺椅,與一旁的小香草花園,及兩顆春芽初露的大樹,構築了一幅生活框格,這是李瑨的家。 

在新竹科學園區美商企業擔任全球科技長的李瑨,多年前從新加坡外派回台,原本居住的大樓才剛塵埃落定,因緣際會下,看到若山這棟建築,掙扎了兩個月,「當下的感覺很獨特,非常喜歡這個陽台,大片面積的窗,還有一些設計的巧思,例如浴室毋須設窗簾,也沒隱私的疑慮。」購屋前,在半畝塘同仁安排下,他與執行長江文淵進行了兩個半小時的對話,在充分溝通後,也是「理念」這兩字,讓他痛下決定,賣掉才剛安置好的房子,成為若山的住戶之一。

「我喜歡有樹梢的房子,不管多次搬遷,必定掌握了一個原則,所居住的房子望向戶外,一定要有漂亮的綠意樹景。」這或許是現代人工作型態的反射,綠意為生活帶來轉換,「平常工作壓力難免存在,也沒有太多餘裕到戶外走一走,舒服自在的家居,給予了一種歸屬感。」晨起七點,李瑨就在陽台與美西辦公室開電話會議,「毋須很刻意,把自然元素融入到日常生活裡,在那個情境下享受生活」,抬頭眼望的是樓下種的樹,向上延展,乘涼的卻是自己,自家陽台種的樹,則惠澤了樓上的住戶,在此也宣告了若山的鄰里關係。

李瑨的住家空間一隅。

「這棟大樓有種特殊的磁場,似乎喜歡綠色、自然、及生活的人,會選擇住進此處,每一位都對生活的細緻度極度講究,興味相投,而這也是建設團隊的初衷,集合一群人,創造一個聚落的概念。」 李瑨就透過大樓社區內每兩個禮拜定期舉辦活動的「生活廚房」,與其他住戶互動交流,屋主們在此聚餐相會,「基本上我們認識每一位住戶,今天誰家搬進來,或哪一家在裝潢,都很清楚,在此處交到許多朋友,這是另外一種收穫,也是當初購屋時無法想像到的。」

若山最大的特色,在於錯層陽台的設計,可說是台灣第一個高樓種樹的集合式住宅首例。把高樓比做一顆城市大樹,垂直森林的概念,讓每一戶都擁有自己的天空及庭院,陽台種樹純屬不易,幫忙植樹的樹花園公司總經理陳鴻楷便表示:「陽台的天然環境未必具足,因此需應用『移動的森林』概念,把苗圃的樹移到根控管,藉由虛根生長經過循環,才能增高樹的存活率。」

《若山》營造人天共好的美好意境。(圖片提供半畝塘)

若山甫獲第五屆台灣住宅建築獎首獎,第一期綠涵蓋率達150%,第二期綠涵蓋率達200%,未來預備申請綠建築標章,半畝塘執行長江文淵強調,「半畝塘並不刻意做綠建築,而只想把事情真正做好做對,思考的重點還是回到自己的初心,我們的建築作品,是不是可以讓人身心安住的心靈居所。」

在熱氣不斷累聚於都市中,關於未來的居宅,生活者與造物者有著想像,身處科技界的李瑨,卻給予了有趣的見解,「還是要回歸自然,其實我們應該看得不是未來,而是回到過去,從過去的材質,以往的生活方式,都無言地給予解答。」而身為建造者的江文淵,則期許未來一座座的建築能夠「回歸居住的本質,從『傾聽』一塊土地開始,然後做出最合適的『回應』,讓人可以重新找回鄰里關係,跟大樹一起依時吐納,這也是當代常民住居應有的進路。」

文章出處

Leave a comment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