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雄市那瑪夏區螢火蟲復育及導覽志工培訓

那瑪夏?應該很多人沒有聽過這地方究竟在哪裡?!

那瑪夏區,隸屬於高雄市行政區,位於高雄市的東北角,但從嘉義阿里山風景區只有一山之隔,也就是介於高雄與嘉義地界邊陲,離阿里山還更近,高雄市那瑪夏區是台灣每年最早出現螢火蟲的賞螢聖地,經調查統計,全台灣有60餘種螢火蟲,而那瑪夏區就有多達20多種,也因此那瑪夏區素有「螢火蟲的故鄉」之美稱。而早在2006年,本司生態部專家就已進駐此處進行螢火蟲研究。

那瑪夏的黑翅螢閃光速率比較慢,甚至可溯源自冰河時期!

「那瑪夏的螢火蟲有比較特別的地方嗎?」多數人可能發出此疑問。

「有!」、而且「那瑪夏的黑翅螢閃光速率比較慢,而且經過分子親緣研究證實,那瑪夏黑翅螢的遺傳基因,跟臺灣其他地區不一樣。」

在本司團隊進入調查前,那瑪夏區的螢火蟲原本只記錄七種,而區內重要的五條賞螢步道,甚麼季節有哪些螢火蟲這般基本的物候學資料闕如,所以在承接「那瑪夏地區螢火蟲調查及復育」一案後,於2019年四月,本司專家便開始在區內的南沙魯、樟樹林、拉比西亞、北生明及達卡努瓦步道進行以螢火蟲為主的動物調查,就這樣,共計錄了15種螢火蟲,其中7種為那瑪夏區新紀錄種,包含「紅弩螢Drilaster purpureicollis Pic, 1911」、「小紅胸黑翅螢Luciola satoi Jeng & Yang, 2003」、「黃肩脈翅螢Curtos mundula Olivier, 1913」、「赤腹櫛角螢Vesta impressicollis Fairmaire, 1891」、「端黑螢Abscondita chinensis (Linnaeus, 1767)、「突胸窗螢Pyrocoelia prolongata Jeng & Lai, 1999」、「橙螢Diaphanes citrinus Olivier, 1911」。

除此之外,該區五條螢火蟲步道在甚麼季節將會出現哪些螢火蟲,經過數次夜間田野調查,也表列清楚。

那瑪夏區的在地原住民,過往被漢人認為是布農族,但經過相關學者的研究之後才發現,那瑪夏的原住民,父親是在山豬打獵的布農族,而母親則是在河邊撈捕魚蝦的卡那卡那富族,在父系社會文化的影響下,才會被認為是布農族,而現今的那瑪夏原住民,多數以農業為生,區內的水蜜桃及龍鬚菜,是最主要的農產品,而為了讓這些原住民朋友知道並瞭解區內歷史文化之可貴、螢火蟲資源的豐富及獨特,與區公所共同合作舉辦一系列的生態相關講座,從「螢火蟲生態、養殖及照顧」、「大樹修剪」及「靈芝產業」,乃至於「植物病蟲害」、以及各種「生物調查法」,讓每次參加的原住民導覽志工及有興趣的民眾,都能帶著知識及技能豐碩而歸,而最後在卡那卡那富族祭壇舉辦的成果展,並在樟木林步道進行野放,也讓遊客瞭解區內螢火蟲及兩棲動物的豐富生態。

2020年那瑪夏的螢火蟲季,因為疫情關係而停辦,但希望2021年那瑪夏的螢火蟲,能繼續發光。

error: 內容受到保護!